谈潮汕陆氏宗族的源流
欧盟首都布鲁塞尔消息 陆海扬供稿
校勘 潮州市陆秀夫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处
2025年3月
陆秀夫左丞相手迹
陆秀夫是南宋末年左丞相,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1279年(农历)二月初六在新会的崖门海战中负龙没波,以身殉国,后被御封为“忠烈王”并在江苏盐城建成“忠烈堂”,(在潮汕相传为敕封“忠贞公”),其后裔遍及粤东。居住在潮汕地区的陆氏宗族,全部都是南宋末年左丞相陆秀夫后裔子孙。(1277年)陆秀夫被贬潮州,留下来的后代,至今已有七百四十多年历史。代传已达到三十世,五万多人口。现从历史角度,按收集到的宗族资料和各版本的《潮州府志》及各县志,对潮汕陆氏源流进行追溯,以达到正本清源目的。
陆秀夫左丞相
一、丞相祖陆秀夫
陆秀夫是一个文武全才、忠贞爱国的伟大人物,因其“久在兵间,知军务”,通晓韬略,累官至大宋左丞相及枢密院枢密使。在南宋末年那场惨烈的海战中
撼天地,泣鬼神,流芳千古。《宋史 秀夫传》中,虽然只用不足千字的篇幅介绍了一个历史人物,但却基本能保留一个凛然正气的历史英雄人物的形象。
宝佑四年丙辰(1256),与文天祥同榜中进士。少年登科,有“少能及之”的思路,有不苟人知的沉静性格,自幼已具备有干大事的伟大胸怀。下面摘录《宋史 陆秀夫传》的记载:
陆秀夫,字君实,生于盐城长建乡长建里。三岁随父徏家镇江。稍长,从其乡人孟先生学。孟之徒恒百余,独指秀夫曰:"此非凡人也"。景定元年,登进士第。李庭芝镇淮南,闻其名,辟至府中,时天下称得士多者,以淮南为第一,号"小朝庭”。秀夫才思清丽,一时文人少能及之。性沉静,不苟求人知,每僚吏至,宾主交欢,秀夫独敛焉无语。或时宴集府中,坐尊俎间,矜庄终日,未尝少有希合。至察其事,皆治。庭芝益器之,虽改官,不使去。巳就幕,三迁至主管机宜文字。咸淳十年,庭芝制淮东,擢参议官。德祐元年,边事急,诸僚属多亡者,唯秀夫数人不去。庭芝上其名,除司农寺丞,累擢至宗正少卿兼权起居舍人。
二年正月,以礼部侍郎使军前请和,不就而返。二王走温州,秀夫与苏刘义追从之,使人召陈宜中、张世杰等皆至,相与立益王于福州,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宜中以秀夫久在兵间知军务,每事咨访始行,秀夫也悉心赞之,无不自尽。旋与宜中议不合,,宜中使言者劾罢之。
从上述文字记载中看到,陆秀夫因与陈宜中“议不合”而被贬罢官,于景炎元年(1276)六月奉母带眷从福州来到潮州,开始了他的十六个月的贬谪生涯。潮汕陆氏宗族的繁衍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这一段历史,作为宗族志书的巜陆氏族谱》(北坑本)中有明确记载:
溯吾潮始祖:宋左丞相陆秀夫,字君实,谥忠贞,号江东,原籍江苏淮安盐城县长建乡长建里人……。而丞相年十八魁省元,联捷进士,由二甲官至礼部侍郎,因与陈宜中议政下合,被贬谪潮郡。
上至《宋史》,地方的府志县志,下至宗族的巜族谱》,都有明确而相同的记载,足可证明这段历史事实。
左起:深圳陆氏宗亲联谊会顾问陆惟华博士、潮汕陆氏宗亲联谊会常务副会长陆灿华先生、深圳陆氏宗亲联谊会顾问侯杏妹教授、潮汕陆氏宗亲联谊会会长陆坤宏先生、深圳陆氏宗亲联谊会会长陆锦明先生、潮汕陆氏宗亲联谊会秘书长陆海扬先生在陆公秀夫丞相灵位前合影留念
二、谪潮遗迹及繁衍
潮之辟望砂罔,现在的澄海城港口,就是当年陆秀夫的贬谪地。他忍辱负重,却时时事事以民族大义为重,百折不挠地继续为抗击外族,救国救民,做出卓越的贡献。
陆秀夫谪潮期间的各种活动,据嘉庆版、康熙版《澄海县志》、乾隆版《潮州府志》、《陆氏族谱》等资料,从历史角度考证,加以归纳,我们认为:
(一)、现在的澄海城港口,就是当年陆秀夫被贬谪地“潮之辟望砂罔”。
(二)、现在潮州、汕头、揭阳三市及汕尾市陆氏宗族,皆系陆秀夫长子陆繇之后裔,留在潮汕繁衍的后代。依据如下:
1.当地志书记载
(1),乾隆版《潮州府志》(卷四十)载,明代潮州知府郭子章《陆丞相墓辨》云:考陆氏家谱,元至顺三年(1332)丞相三世子孙海遗言,陈宜中与丞相议不合,丞相得罪,安置潮州。乃奉祖母携子…于潮之辟望港口。同卷又载:明代潮州知府叶元玉《答张廷玉通政书》云:"公(陆秀夫)有四子,有曰繇者,好渔猎,放迹海岛,遂占籍于潮…"
(2),康熙版《澄海县志》卷十七《陆丞相宅》载 :清代康熙二十五年(1686),知县王岱之侄王楚书读史并勘踏秀夫行迹,作了《澄海陆丞相祠祀议》一文:考丞相与陈宜中不合,使言官劾罢之,遂安置于潮之辟望港口,地在澄海县治城南百步之外,今地久成阡陌,土人犹呼陆厝围……
左起:陆海扬秘书长、侯杏妹教授、陆惟华博士、陆灿华常务副会长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宋左丞相陆秀相陵园碑文前合影留念
2.当地考古依据
(1),“陆厝围”旧址考证。据澄海文博研究会蔡英豪考证,在现在澄海城南陆厝围旧址内,“到20世纪60年代为止,尚有残垣多处,整体面积包括住房、学士馆、练兵场、秋千场、莲池水堀、田园菜圃,连同陆九郎墓地共有88亩6分地……,据当时对陈迹颓坦作了认真考察,馆舍居室轮廓尚依稀可辨”。
(2),摩崖石刻考证。陆秀夫被贬谪潮以后,举家来到了潮州,虽有同科进士好友陈经国、许君辅、方宝印、周裕等相赠盘缠,但由于人地生疏,人口众多,正在举棋不定之际,结识了当时已致仕在家的曾任潮州府承议郎的蔡盘溪(字规甫)。蔡规甫“卜筑辟望,值陆秀夫与陈宜中议不合,宜中使言官劾置之,安置辟望,公处之,其起居披官隔林泉之下皇皇国事朝若夕论,言不倦,每为朝廷兹皆忠诚为之。”(载雍正《澄海县志》卷21、33页,明嘉靖进士,户部郎中李思悦《辟望蔡盘溪,丰湖祖孙合传》),自此陆秀夫在蔡规甫的陪同下,踏遍了潮州的险要隘口,布防抗元,从凤岭南峙、龟山、观音山、凤峙、澳山(南澳青径口)等地,都留下了陆秀夫组织民勇,建立抗元哨站等遗迹,也留下了刻骨铭心、挥洒江山等文字石刻,如“凤鸣岐岗”、“毋愧于天”、“探骊”、“水面文章”等,现尚能看到的遗迹。
左起:陆海扬秘书长、侯杏妹教授、陆惟华博士、陆灿华常务副会长在广东省前省长卢瑞华先生题写的山门前合影留念
3.志书记载考证
(1)根据乾隆版《潮州府志》(卷四十)载:明代潮州知府郭子章《陆丞相墓辨》中云:“丞相三世孙海遗言:丞相……安置潮州,乃奉曾祖母及祖母赵,携长、七郎、八郎、九郎来家于潮之辟望砂罔……景炎二年,召丞相还朝,赵氏及二子留潮。”还有《澄海县志》曰:相传宋丞相陆秀夫奉召回朝时曾在此与妻赵氏及儿子作别,故称“留子岛”,此地即现在的澄海城东南海面上的塔岡山(即小莱芜岛),可作佐证。
(2)《陆氏族谱》中的“先祖遗训”中记载:“五郎公,讳繇,号潮初,宋其亡故,无回籍,由砂罔港口徙家郡城中,偕妣周氏……公生子三,曰海,曰道,曰浩……”。自此以后,籍潮娶妻产子,繁衍于潮,连绵不断……族谱所载传代地名,全部准确无误,现皆有陆氏族人世代居住。
(3)陆氏裔孙,尚有陆秀夫神主牌位供奉。如潮阳西胪镇西一村,按照民俗,在其居住地的大宗祠里面,正面神龛中,供奉仅有的一座“陆秀夫神位”,上面写着“显祖”,左边写着“考,宋赐进士第,左丞相,光禄大夫,礼部侍郎端明殿大学士,同签枢密院事,(?)祀,忠贞公”;右边写着“妣宋玉牒,诰赠一品夫人懿烈赵氏”。下面写着“神主”。祠堂里面灯笼写着“陆氏”及“忠贞世家”。根据居住地陆氏后裔称,此祠是陆秀夫的第八代裔孙惠迪公创祖后建的。陆氏后裔在明代就居住于这个地方了。
深圳陆氏宗亲联谊会受邀参加陆秀夫左丞相祭祀大典,左起:顾问陆小曼女士、名誉会长陆建隆先生、顾问陆勤言先生、会长陆锦明先生
4.现实居住概况
潮汕陆氏后代,自从丞相祖陆秀夫为始祖,以留在潮州之开山祖陆繇开始,在潮州扎下了根。据《陆氏族谱》记载,陆繇的第二、三、四代子孙大部分在潮州府城,陆海的子孙分居府城东,陆道的子孙分居府城南,陆浩的子孙未移里。历经多年蕃衍,至今已经枝繁叶茂,陆氏子孙后代遍布潮汕。现在潮州市的仙河村、英山村、云步村、埠美村、锡岗村、黄金塘村、市区下水门、北门,饶平桃园、云前、三饶、南山、麻湖、下浮山、下寨等村;潮阳市的西平村、西胪西一村、海门、港尾等;揭阳市的东岭村、老龙新龙村、坝头村、鱼湖村、揭阳西门等村;澄海区的樟林、东里坝头等村;汕尾市的品清、青草村、海丰燕州、陆丰后径、洋口等村,全潮汕聚居着陆氏后人五万多人口。
陆秀夫是广东潮汕陆氏子孙的始祖。苍天有眼,天道酬忠,秀夫陆公留下的一脉,扎根潮汕,薪火相传,浩气长存。
深圳陆氏宗亲联谊会访问陆秀夫左丞相纪念馆
祭祀陆秀夫左丞相先祖
祭祀陆秀夫左丞相先祖